洗衣房的主管王義明部長很熱情,他給我介紹了這個擁有200臺洗衣機400臺烘干機的洗衣房的基本情況:“我們這里三班倒,每班有100個志愿者在崗,洗衣房總共有300多名志愿者,工作強度很大,洗衣機和烘干機幾乎是24小時在運轉?!?/P>
衣物都是用網(wǎng)狀的袋子裝起來洗滌的,這些袋子是運動館公寓樓向每個運動員發(fā)放的,每人兩個,分紅色和藍色兩種,紅色是裝淺色衣服的,藍色是裝深色衣服的。這樣既避免了衣物相互之間染色,又避免因混亂而丟失衣物。王義明介紹說:“我們每天要洗滌的運動衣大約在5000袋左右,每個袋子所裝的衣物至少包括上衣和褲子一套,有的還是好幾套的,所以這個洗衣房每天平均洗滌上萬套衣物?!?/P>
在洗衣房的門口處,一個年長的師傅和一個志愿者正在手工處理一件柔道運動員的褲子,看上去是有些染色,志愿者正用牙刷蘸著漂白水進行洗刷。面對這樣的手工處理,王義明告訴我:“剛開始的時候運動員對兩個袋子的分工不是很明白,深色的衣服和淺色的衣服都混裝在一塊,造成很多染色現(xiàn)象?!?/P>
洗衣房的噪音不小,每臺機器都發(fā)出巨大的聲音,而這里的志愿者不停地忙乎著,洗完的衣服要進入烘干機,烘干機出來后的衣物要整理后裝入每個服務中心的專用洗衣包,然后再由村內(nèi)的物流公司運往居民服務中心。一個志愿者告訴我,每天上午9:00后很多衣物運過來洗滌,一般白天都洗不完,一些衣物還得晚上洗,從洗滌到烘干,一件衣服需要2個小時,非常忙。
通向洗衣房的物流車不時穿梭在奧運村內(nèi),運動員居住區(qū)的居民服務中心則成了中轉站,每天上萬套的衣物洗滌量,讓這里的志愿者顯得有些疲憊。